(郝超,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A.Toffler)指出,"如果前工业社会的财富是土地,工业社会的财富是资本,那么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财富就是信息"。在当代社会,信息在经济生活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信息已经成为继资本和劳动力之后社会经济增长的第三要素。同时,信息的增加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信息则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协同自序,农业社会的突出特点是个性无序,工业社会的突出特点是强制有序,而信息社会的突出特点是协同自序。在一个几百人上千人的报告厅里,杂乱无章的掌声持续不到一分钟就会形成有节奏、规律性的掌声,这就是信息互动的作用。工业社会把人和自然、人和人对立起来,盛行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强调通过自利来实现社会的帕累托最优;信息社会将超越牛顿力学支撑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和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强调通过信息的协调作用,使每个社会单元找到相对优越化的生存空间,通过信息的自组织作用实现社会的协同自序。信息技术发展的两个规则一般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严格遵循着两个规则。
一是摩尔定律(Moore''''sLaw),即每个微处理芯片中晶体管的数量每隔18个月至24个月就大约增加一倍,从而导致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的极大提高。
二是梅卡弗定律(Metcalf''''sLaw),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联网,网络的处理能力呈指数增加。比如,我国1995年上网人数只有7000人,到1998年增加到67.7万,而2001年则增加到3656.2万人,是1995年的5223倍,这就是梅卡弗定律一个很好的例子。
信息技术的发展还表现在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上。据CCID调查分析,我国电子商务在线市场总销售额,1997年为170万美元,1998年猛增至811万美元,预计到2003年,中国将成为亚太地区第三大在线市场,电子商务的销售额将超过65亿美元。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是一场信息技术革命。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说:"我们称之为信息技术的新技术革命,已经开始改变我们处理事务和创造价值的方式,即使五年前我们也不易预见到这些。"同时,有专家预测,信息产业有望成为继农业(第一产业)、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
信息经济的四个效应
信息经济表现出了明显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联结经济以及成长经济效应。
传统产业的平均成本曲线是先下降后上升的,存在一个最优的企业规模,在这一规模点平均成本最低。而对于信息产业,平均成本曲线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而呈现逐步下滑趋势,所以信息产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
原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家乌家培研究指出,信息产业形成规模经济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全行业的外部积聚来实现规模经济。如北京中关村(销售商积聚)、苏州工业园(生产商积聚)等;二是通过分散经营和持续的专业化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如日本厂商可以在马来西亚投资生产硬盘,在泰国生产主机箱,在新加坡生产主板,在中国台湾生产键盘和鼠标,在印尼生产显示器,在菲律宾组装,然后运回日本打上"日本制造"的印记后出口。
范围经济实际上是规模经济的一个特例,当单个企业联合生产两种产品的产出超过两个厂商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总产量时就存在范围经济。范围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投入品的低成本共享。而信息作为一种投入品,具有很强的共享性。
现在的网络企业如搜狐、新浪等就很好地使用了客户资源这一信息。一方面,这些门户网站提供免费邮箱或短信服务,但需要用户注册,这些用户资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广告商之所以看中了网络这种媒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公司掌握了客户信息,依靠这些信息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广告。假如一个网络用户注册时在"爱好"栏注明"运动",网络公司就会定期通过手机短信或邮件给该用户发一些运动用品如NIKE、ADIDAS的广告。而网络公司也正是通过这种个性化的广告收入来弥补免费服务的成本。
范围经济性是单个企业内部不同生产部门通过资源共享形成的经济性;当不同主体相互联结,通过知识、信息、技术等要素的共享形成的经济性是一种"联结经济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R.Coase)认为企业是一种"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通过企业内部较低的交易费用来代替较高的市场交易费用;企业的规模处于企业内部的边际交易费用等于市场的边际交易费用的那一点。在信息社会里,企业与企业之间以信息为纽带,形成了一种相互关联但关系松散的"网络组织",这种网络组织的形成同样出于节约交易费用的动机。
联结经济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的共享和累积增值
前面分析的客户资源的共享就是信息共享的典型例子。另外,信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递过程中,由于"学习效应",也会导致信息累积增值。
(2)风险共担和供需协调
由于信息技术投资额巨大,并且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这就需要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另外,由于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网络化,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供需协调。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商和销售商之间的协调。如宝洁公司通过网络可以了解沃尔玛各分店宝洁产品的销售和存货情况,以及时调整生产进度和物流效率。二是原料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的协调。丰田公司首创了"准时化生产方式"(Just-in-timeSystem),把专卖店每时每刻发出的市场需求信息和生产决策系统、零部件的生产现场以及原材料的供应网络联系起来,在最短的时间组装出市场需求的车型。
(3)竞争者之间的外在性
典型的例子是微软的崛起和苹果的败落。苹果早在微软之前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苹果的电脑和苹果的操作系统捆绑在一起销售的行为却大大束缚了苹果公司业绩的增长。而微软在开放性方面远远超过了苹果公司,微软推出WINDOWS操作系统之后,将全部技术标准公布出来,并邀请其他软件公司共同开发针对该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并向他们提供技术支持。结果,其他软件公司不仅没有抢占微软的市场份额,反而由于有大量应用软件的支持,微软公司迅速占领了大部分的个人电脑市场。
另一方面,当竞争者采用与自己相同的制式和技术标准时,对该厂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帮助,这不仅有利于该技术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也使得该技术不会过早地被市场淘汰,从而降低了经营的风险性。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共同把蛋糕做大"。
所谓成长经济,是指有利于企业向特定方向扩张的、各个企业可能享受到的内部经济性;是从企业内可能利用的生产性使用价值的独特集合中挖掘出来的,可以使该企业在投入新产品或增加原有产品时,比其他企业占有更具优势地位的东西。
"成长"是一种"势",既包括量的扩张,也包括质的提高。成长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对增值的无形资产的挖掘。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企业成员的不断学习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信息产业的独特性使其成长经济性表现得更加突出。
首先,信息产业是一种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信息技术频繁更新换代和信息时效性强的特点共同决定了信息企业具有很高的成长性。比尔.盖茨经常用"我们离破产只有18个月"这句话来激励员工和自己,因为18个月基本上是软件的一个开发周期,在微软看来,丢掉了18个月的成长,就会被市场无情的淘汰。微软在处理司法部官司期间曾经错过了网络的发展,从而也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而雅虎(Yahoo)、网景(Netscape)等公司由于被华尔街看好,几乎在一夜之间成长壮大。
其次,信息技术的高度创新性,也加大了企业大起大落的机会。新的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公司获得飞速发展,而创新的落后则将导致公司的迅速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