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欣赏 > 文章欣赏
性别与语言
分类:文章欣赏    时间:2023-11-19    浏览:2805次

让我先用几个小故事来讲讲男女之间的思维差异。

故事一:

男人接到老同学电话,说周末过来出差,好久不见,聚聚。男人说:“行啊哥们儿,没问题。住我家,咱哥俩好好聊聊!”老同学欣然应允。男人回家和女人说了这件事儿,女人有些不快:“你怎么不和我商量商量啊,我什么事儿都和你商量后才做决定。可你总这么自作主张,你心里有没有我啊?”男人也有些不爽:“那我总不能和我哥们儿说我得问过我老婆之后才能决定吧?”女人生气了:“问老婆怎么了?我们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商量事儿,每个人都会说要和老公商量商量啊!”

故事二:

男女在街头闲逛。女人问:“你想看那个××电影么?”男人:“不想。”于是继续前行。回到家里,女人抱怨说:“你从来都这样,一点不关心我的感受,我想看那电影!”男人:“我靠,我说你怎么总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能不能直说?!”

故事三:

女人很不耐烦,总觉得这男人怎么回事儿,一件事和他说了好多回,就是光说不做,还得说多少回啊?!男人更不耐烦,总觉得这女人怎么越来越唠叨了。。。

类似的故事我可以再讲几百个,相信每个经历过两性关系的男女都会有切身体会。两性之间的沟通常常出现问题,“你怎么死活就不明白啊?!”更要命的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是正常的,而对方“不正常”肯定是有某种原因的。女人倾向于认为男人和自己不一样是因为“他不够关心我”,男人倾向于认为女人和自己不一样是因为“她老想控制和改变我”,于是乎,每个人都熟悉的无数经典桥段出现了。

成熟理智的人慢慢的会学会接受这种男女差别,不再尝试强行对方适应自己。满足现状,能沟通就沟通,不能沟通就沉默是金,否则说多错多。但在吸取教训的基础上被迫接受不代表真正理解,所以纵然尝试沟通,也总觉得似懂非懂糊里糊涂。我自己虽然标榜理性和沟通,但也常常觉得过去的经验支离破碎不可理解,简单的说“男女有别”等于什么也没说,所以一直想找到一个角度和解释帮助我理解这种经验,把所有的支离破碎穿成一副明确的图景。女社会语言学家DeborahTannen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清楚的视角,世界一下清朗了许多。

她的理论非常简单:男人思考和说话时,第一角度是上下高低的等级观;而女人在思考和说话时,第一角度是远近亲疏的平行观。这不是说男人不考虑远近亲疏而女人不考虑等级,而是何者是谁的第一角度。

任何的分析都有个起点,让我们先不去探究为什么会有这种角度的不同,而是先接受这种角度,看看用它来看世界能否帮助我们理解现象。

在这种角度下,面对任何场景,男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在其中的“独立位置”(status),而女人首先考虑的是“关系的强弱和远近”(connection)。所以男人更倾向于寻求“独立”(independence), 而女人更倾向于寻求“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这种角度和“何者为先”的不同,带来了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不一定是相互误解,但是确实是不同的解读。

故事一里男人的行为是在寻求自己的“独立决定”能力,而女人则认为这种行为首先拉远了相互的距离,和“独立”、“权威”,或者“面子”扯不上关系,因为她认为就算商量了,她也一定会同意的,没什么好丢面子的。故事二里,强调“相互关系”的女人总是试图“先试探商量”,商量结果也许不重要,但“商量”这一行为本身就会加强“联系”,所以事无巨细总爱先商量。而男人对这种无论多琐碎的小事都要“商量”的行为很不耐烦。故事三里,强调“联系”的女人认为男人没做事是因为“联系”还不够,所以继续加强“联系”;而男人认为这种不断加强的“联系”是一种外力,在干扰自己的“独立位置”,为了突出自己的独立性,本能的要拖延一下,好像自己最后的行为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在执行女人的命令。

这个理论当然很简化,就像经济学全部的精义就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咋听没什么稀奇,好像常识,但如果你能以一贯之的用这个角度看所有的问题,理论的力量就会慢慢显现。在所有的狂热和不理性中能看到“不免费”,总能看到成本,那常识就会变成“清醒”。在所有的大事小事中都能看到成本,用这个角度去分析,那常识很多时候就会变成“深刻”。同样地,把这个“位置和关系何者为先”的角度贯彻到底,能帮助我们理解很多事情。

还记得那个神比喻吗?

男人就像蓝牙,你在身边,他就处于连接状态。但你一走开,他就搜寻其他外围设备了。

女人像wi-fi,她们可以看到所有可连接的设备,但会选择最好的一个。

Copyright © 2014-2024 shao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4032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