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欣赏 > 文章欣赏
权力、潜规则与中国女性
分类:文章欣赏    时间:2023-10-29    浏览:2980次

让女性主义寄居于狭隘的斗争哲学之下,将自己的命运轻易交付给他人,未必是好事。其实,我们无需哀叹道德的沦丧,也莫期盼所谓的道德重建,我们应该走出去,扼住命运的咽喉,将所有的权力和诋毁关进笼子。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剧情已经很模糊。可是,名字却印象深刻,《像雾像雨又像风》给人一种奇幻的感觉,就像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些事情那样,看似云山雾绕、高深莫测,实则充满了虚妄和矫饰。

如今,女性在这个国度里所遭遇的一切,似乎也显得如此光怪陆离。先是接二连三的大学女生失踪事件闹得人心惶惶,接着二奶情妇的各种反腐逆袭,让深陷焦虑漩涡的人们,得到了暂时的喘息机会,然而最近发生在学校的一系列性侵和潜规则事件,又再次将刚浮出水面的人们狠狠打入黑暗的深渊。

看似文质彬彬、勤勉踏实的老师居然性侵幼童,博学儒雅、受人敬重的教授居然利用手中的权力诱奸女学生。仿佛一夜之间,到处都是外表光鲜,内心狠毒,道貌岸然,且被荷尔蒙冲昏头脑的邪恶之徒。宏伟庄严的大厦在顷刻间崩塌,人们变得惊慌失措、无所适从,开始怀疑和否定一切,仿佛美好的事物曾经存在过。

前两天,经过漫长的调查取证,国内某著名大学终于做出了决定,取消涉事教授的教师资格并开除党籍。这种权衡各方利益之后的妥协,能否安抚人心,能否彻底铲除罪恶之花,让一切恢复秩序呢?我们是否真的曾经美好,曾经道德昌明,曾经尊重过女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何以集体中邪似的,堕落到这种积疾难返的地步呢?

也许,回顾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在传统儒家社会中,礼法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纲常伦理的教化下,女性通常会自觉地从公共领域中退出,专注于相夫教子和家庭劳作,将自身荣辱和命运系于男人身上。旧时,女性无权对宗族事务发表意见,甚至在酒席中也不能与男性同桌,其地位低下,可见一斑。就连《史记》中记载的几个女性,也只是因为她们对男人事业的成全而名留青史。这种基于父权的教化体系,给女人造成的苦难无需多言。

到了当代社会,我们的哲学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女性主义理论开始引领潮流,其强调从经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理解男女关系,认为男性财产私有才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主张通过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来实现男女平等。就这样,中国女人终于搭上了政治变革的星际列车,自以为可以冲上云霄、拨云见日。然而,女人们似乎高估了女性解放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也错判了政治系统的本来面目:当它们完成了俄狄浦斯式的加冕后,骨子里的父权和专断的血液就开始沸腾了。政治神兽将自己看作唯一正确的道德标准,总是蠢蠢欲动,企图吞噬一切有活力的因子。

对于女性主义来说,事情显然也是如此。一方面,政客们继续标榜男女平等,鼓励女性参与劳动市场,以取得权力的合法性。毕竟,在全球女权主义浪潮中,这种激进的政治主张深得人心。与此同时,系统潜藏的生产主义却开始与消费主义勾勾搭搭,暗度陈仓,不断鼓吹着物质享受和经济成就,并利用大众媒体对男性价值进行精心包装,然后偷偷地塞回女人们温暖的怀里,巧妙地将女权引向家庭,对公共领域的权利变革则绝口不提。

于是,无数自以为翻身做主的女人,在家庭和婚姻里上演了一场场圈地运动,为了增加成功的概率和收益,疯狂地修炼着各种御夫术,甚至不惜对自己的身体动刀子。在与屌丝和高富帅的周旋中,一些女人逐渐迷失了自我,洋洋得意地将自己当成商品在市场上讨价还价,仿佛自身的地位和荣辱全部取决于男人出价的高低。结果既为难别人,也难为了自己。

另一方面,当一些女人试图进入公共领域时,她们惊讶地发现,所谓的性别平等犹如海市蜃楼,看得见却摸不着。政治系统总是标榜自身的优越性,排斥一切所谓的改革、监督和职业规范。男性依然主导和控制着一切,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资源和机会,压制和占有女性,将其当成自己的猎物和附属品。婚姻、家庭和公共领域中发生的一切,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传统女性的弱者形象,抹杀了女性的能力和所有努力。于是,女性被不断地污名化,她们的事业成就,会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男性的施舍,是通过权色交易得来的,当她们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却又会被认为是罪有应得,会招来更多的奚落与侵犯。这种逻辑在整个社会中不断循环发酵,最终形成了足以杀死美好愿景,囚禁所有女性的潜规则文化。

曾经看过一部叫《天浴》的电影,也许是这种逻辑的最好注脚。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被下放到边远地区的女知青,为了赢得回城机会,在供销社干部的威逼利诱下,献出了自己的贞操。女知青的身体不但未能换来回城机会,反而使其沦为更多男人的玩物。最后,女知青在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故事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因此,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那几个问题,相信大家已经有了答案。当前我们似乎总是纠缠于家长里短,无暇顾及公共领域的问题,也缺少对宏观叙事的反思与批判的勇气。让女性主义寄居于狭隘的斗争哲学之下,将自己的命运轻易交付给他人,未必是好事。其实,我们无需哀叹道德的沦丧,也莫期盼所谓的道德重建,我们应该走出去,扼住命运的咽喉,将所有的权力和诋毁关进笼子。

作者:Frank Zhang,获中国知名高校博士学位,从事弱势群体保护和公共政策研究。生于东南滨海小镇。少时用心于学,无奈命途多舛,生计无着。隐于闹市,以书为伴,贩物维生。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随波逐流。

Copyright © 2014-2024 shao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4032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