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刘冰死于自私,林雨峰死于愤怒,芮小丹死于满足
文章欣赏  2023-09-28  5652次
  • 天道:刘冰死于自私,林雨峰死于愤怒,芮小丹死于满足

说明:丁元英是电视剧《天道》中的主人公,电视剧改编自作家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一部商战的小说,里面竟然有三个人是自杀,对于他们的死,在读者和观众人群中产生了极大的争议性。毕竟,生命的话题在人类社会中一直是非常严肃的。

这三个人是刘冰、芮小丹以及林雨峰。

这就像《遥远的救世主》/《天道》中,韩楚风跟丁元英点评的那样:

不打碎点东西不足以缘起主题,大智大爱。

只是这打碎的东西,是三条人命。

曾经有3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尔登·所罗门、杰夫·格林伯格和汤姆·匹茨辛斯基)在世界各地开展了长达30年、超过500次的实验研究,然后把研究结果写了一本书《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其提出了两个人类行为基本倾向:

1.人类会拼命维护自尊2.人类会强烈的维护自己所在群体的优越性

三位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其行动的根本驱动力。

从本能的角度来说,怕死,恐惧死亡才是正常的。但是为什么会有人选择死亡呢?就像很多网友质疑的那样,如果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也很好奇这个问题。他针对此专门写了一本书《自杀论》,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探讨为什么会有人选择自杀?涂尔干是被称为社会学三位开山鼻祖之一,与他齐名的是韦伯和马克思。

由于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涂尔干对于自杀分了几个类型,在实际中可能是多个类型的叠加。

01 刘冰之死

刘冰当时发现档案袋里面全是空白的文件以后,神情恍惚,抱着档案袋和公文包跑到六楼然后跳楼了。

书中对于刘冰生前最后一刻的描写是:

他知道,只要从这里住下一跳他就解脱了,从此再没有痛苦和自卑,再也不用去面对孤独、恐惧和无所归依。

涂尔干把这种自杀称之为「利己型自杀」。

由于极端的个性造成的。

极端个性的其中一种表现,就是只关心自身,外在的一切都与他无关。更多的沉醉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刘冰最后的呐喊是,为什么自己活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其实简单回顾一下,就会发展整个故事里,刘冰确实是多余的。甚至对于推动情节没有什么帮助。

他的出现就是帮助丁元英变现唱片,然后加入到公司里,自封了一个主任的头衔,作为一个开车的司机,搬运上搭把手。在生产音响上也帮不了忙。他的所有职能工作一直是游离在核心之外。

对比一下,叶晓明是总负责人,各种乱七八糟的事,都是由他出面来打理。冯世杰负责连接王庙村的生产。刘冰在这个组织里干的就是司机、搬运工、站店的活。可替代性实在是太强了。

从刘冰心理角度来说,当发现自己错过了格律诗股份,错过了发财机会的时候,大概率可能就要走上这条不归路。只是豆豆为了增加戏剧性,又安排了丁元英给档案袋的情节。

对于「利己型自杀」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感觉自己当下不幸福,厌倦生活,没有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有一种失落感。而这心理压力一直蚕食着他们。

刘冰曾经有过能实现自己目标赚大钱的机会,结果放弃了。从可预见的未来来说,刘冰已经很难再次获得如此靠近实现目标的机会了。所以,这也为什么当他有了档案袋以后,他会选择铤而走险。因为他以为又掌握了第二次机会,即使这种做法非常不道德。

当发现档案袋只有白纸的时候,刘冰突然发现自己在社会上的关系和纽带全部断了。随之而来的鄙夷,嘲讽就不用说了。他原有的音响发烧友圈,肯定也混不下去了。

这就是豆豆为刘冰写的内心独白,剩下的只有孤独、恐惧和无所归依。

刘冰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死亡。

02 林雨峰之死

有些人评论,商战之中胜败乃常事,没必要因此而选择赴死。

抱有这种看法的人,就会对于林雨峰为什么要在最后选择死亡感觉到非常困惑。

涂尔干把这种自杀称之为「异常型自杀」。

因为愤怒而死。

布里埃尔·德布瓦蒙分析了1507名自杀者的遗书后,认为这些人自杀时的心理状态是愤怒且厌倦的。他们有的亵渎神明,有的诅咒生命,有的怨恨某个人,并把不幸归因于这个人。那些先杀死仇人后自杀的人,也属于这类自杀。这类自杀者的愤怒极其明显,它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表现在行动上。

林雨峰知道自己败诉以后,豆豆用了很多细节来描述林雨峰的愤怒和非理性。

涂尔干提到当一个人陷入到异常状态的时候,他一定会愤怒,如果他认为是别人的原因,他就会先杀死这个人然后自杀。

当他愤怒的时候,会通过攻击自己或他人来发泄。发泄的对象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发泄的过程。

所以,林雨峰当时的愤怒,就是拿手枪去见丁元英。只是,他为名所累,一旦杀死了丁元英,那他就只能被唾弃,自己所积累的名声就全毁了。

也只能到丁元英的面前,嘲讽他一番,贬损一下丁元英,获得一下心理上的满足。

不过,从最终林雨峰的选择来看,这种心理满足无法打消他的怒气。他把这种巨大的怒气隐忍在看似理性的状态之下,比如,选择用疲劳驾驶意外事故来掩盖自己自杀的真相。

豆豆为林雨峰写得内心独白是:人,原来是可以被憋死的。

03 芮小丹之死

书中最复杂和最具争议性的莫过于芮小丹之死。

从世俗的角度来写,即使芮小丹要去世,也应该是在与悍匪的对战中,不幸牺牲。这样会符合读者的预期。

大家会非常的感动。

但是豆豆却选择了让芮小丹抓住悍匪,结果却自杀了。

涂尔干把前面一种,在与悍匪的对战中,不幸牺牲,称为是「利他型自杀」。

为了信仰而死。

在具体表现上,为了心爱的崇拜对象而作出的,就是快乐的;如果是平息敌对力量而作出的,就是悲伤的。

这种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生命的行为,往往会让我们内心中肃然起敬。

比如,《集结号》里有个情节。当时谷子地他们坚守一个阵地,而里面有个指导员怕死怕的厉害,谷子地安慰他,只要你不害怕子弹就会绕着你走。

后来在战场中完成了心理的转变。当所有人都表示听见(实际上没有)集结号可以撤退的时候,反而这个指导员说实话,没听见。最后除了谷子地,全员阵亡。

不过,豆豆在书中却让情节急转直下,让芮小丹选择了另一种死法:「利己型自杀」。

因为利己型自杀,除了上面提到的刘冰那种,还有另外一种就是「满足型自杀」。

因为欲望极其简单化,除此之外别无所求,被实现以后,就会觉得活得没有意义,冷静决定自杀。

这也是为什么丁元英知道芮小丹选择自杀以后,评价是:「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作为警察这个角色,需要承担风险,没有避险的权力可以理解。但是在风险解决以后,依然选择自杀,那一刻芮小丹已经不是警察的角色。

她变成了丁元英的爱人,父母的子女。只是那一刻涌上心头的依然是她对于丁元英的爱。后来,肖亚文问丁元英芮小丹为什么要自杀时,丁元英的回答是芮小丹认为自己没有用了。芮小丹那一刻不是想到的自己,想到的是当下自己状态会对未来身边的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由于她欲望极其简单,既然已实现,就冷静的选择了自杀。

如果只从芮小丹和丁元英的爱情来说,小说前面大量的铺垫都是,她想活在丁元英的心里,而不寄托于能长相厮守。小说的结局安排,起码这个心愿实现了。

在人类历史中,对于利己型自杀是强烈排斥的。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组织上是做法是,不授予烈士称号,不做宣传,不发抚恤金,不记功,不以组织名义开追悼会。

人类历史上对于私自自杀的行为会认为是非法的,除非得到国家的批准:

英国,爱德华国王曾颁布法律认定自杀与盗贼、杀人犯一样都是犯罪行为;在1823年之前,人们甚至还将自杀者的尸体游街示众,草草掩埋;直到1870年,法律才停止剥夺自杀者的财产。

苏黎世,自刎的自杀者,其尸体将会被钉进插进刀片的木头;投河的自杀者,其尸体将会被埋进五尺深的沙土里。

普鲁士,1871年前的法典剥夺了自杀者埋葬的排场和宗教仪式;

德国,刑法典仍旧规定自杀者的同谋须监禁3年;

西班牙,法典在没收自杀者财产的同时,还对同谋者施以惩罚。

虽然后来各种对于自杀者的惩罚法规陆续被废除,但是主流文化依然认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自杀都是不道德的,要尊重生命。

作为文学作品来说,只是用这种方法来打碎点东西缘起救世主的主题。

总结:

一部《遥远的救世主》/《天道》,三条人命,一个讨论救世主文化的故事。

刘冰的死是利己型自杀,是极端个性化的一种。他只关心自己,以至于做出了敲诈之事,导致他与别人的联系进一步切断,剩下的只有空虚和孤独。为了逃避这一切,他选择了自杀。

林雨峰的死是异常型自杀,因愤怒而死。林雨峰的性格过于极端,只有矛没有盾。当一个人在某个阶段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后来又突然遇到障碍,难以克服,尤其是这种障碍是他人引起的就会产生怒气,以至于要发泄怒气,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林雨峰是被憋死的。

芮小丹的死最复杂,混合了利他型自杀,以及满足型自杀。有作为一个警察除暴安良的信仰,所以才会采取在情势明显不利的情况下动手。又有着其极端个性的一面,欲望极其简单化,当来则来,当去则去,非常的反世俗化。

豆豆用打碎三个人的生命,缘起了一个关于救世主的文化讨论。

本来就知道是自觉,一本书缘起这个话题是觉他。自觉是不知道什么道理,已经如此在做。觉他是把道理呈现出现而已。

那个道理就是:这个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作者:李撒欢

WAP版 |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 2014 shaooo.com